又到冬季,感冒肺炎的病患數量直線上升,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門診輸液的老年人。眾所都知,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的血管條件很差,特別是患有慢性病的老病號,反復門診輸液,而通常輸液時間又長,有時候還伴有刺激性藥物的醫囑用藥。有時候找了半天才找到一根血管,而那血管其實還沒五號針頭粗,但是其他的血管實在是找不到了。摸著彈性還好,硬著頭皮扎吧,穿刺的時候還是會偶爾出現滲出,血管破裂和針頭滑出血管外的情況。
對于每個護士同胞,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護士來說,替以上情況的老年人靜脈穿刺真是一種考驗。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呢?
1.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。
從解剖學上考慮,老年人的手足靜脈一般表淺且細小,而其手足末梢神經,對疼痛的刺激相應的比較敏感。在靜脈針頭的選擇上,不妨選擇小號的頭皮針頭,從而減少疼痛,避免血管過度收縮,進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。若有條件,請盡早使用留置針,從而避免因為反復穿刺引起的疼痛因素。
2.尋找合適血管進行穿刺。
上學時教科書上說,靜脈穿刺找血管,原則上從遠心段到近心段。
選擇彈性好,粗直,易固定的靜脈,保持局部血管充盈,避開血管和靜脈瓣。但是,因為上文所說的老年人血管解剖學特點,老年人的血管選擇要從末梢血管開始,要看清血管的走行,摸清血管的深淺粗細與彈性。
以前在學校,帶教老師曾教過我們,穿刺前扎上止血帶,輕拍病人的血管使血管充盈。
切記,此法堅決不能用于給老年人做穿刺。
對于老年人拍打只會增加血管的破裂風險,從而加大穿刺的難度。
那天冷時靜脈充盈不良,我們該怎么辦呢?有個臨床小技巧,用暖水袋保暖手一會兒。
平時也可以囑咐病人按摩手背,反復握松拳幾次,這樣血管的充盈度會變好,然后再靜脈穿刺。
3.穿刺中的小技巧。
教科書上說,穿刺的進針角度是 15~30°。但是日常臨床中,使皮膚和針頭間的進針角度成 45°時,更容易進針穿刺。進針的角度大了,穿過真皮層的時間就少了,自然而然的進針的疼痛就少了。
但是對于老年人,臨床上增加進針角度的這個小習慣萬萬不可。
老年人的細小血管,一旦增大進針角度,時常會穿破血管壁。穿刺時一旦看見回血后,你就再進針少許即可,甚至可不再進針了。過程中要輕輕地松開止血帶,以避免針頭的滑出。不好固定的地方,要先固定針頭和針柄,接著再松開止血帶和調節器。手背遠端血管尚好,但是近端的血管僵硬的情況下,要采用逆向進針的方法穿刺。
4.最后一點是對于老年人的心理疏導。
這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,但往往也是臨床效果最大的。老年人病人因為生理原因,心理承受能力低,反而對刺痛敏感血管不好找的心理壓力以及陰霾始終埋藏心底,在行為特征上表現為害怕加緊張。特別是第一次靜脈穿刺失敗,往往會加重此類負面情緒,又對接下來的穿刺行為是一種惡性循環,反而投射到在進行靜脈穿刺的護士的身上,造成雙向壓力。
怎么解決呢?
首先,我們要打鐵還需自身硬,認真掌握上文的穿刺知識,做到心中有數,從而變得不收外界環境打擾,看起來信心十足。其次,一定要自己掌握血管的主動選擇權,不要人云亦云,爭取一針見血。最后,要平時注意建立與患者的良好關系,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,做好思想工作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。靜脈穿刺需要多看多問多學多練,技術水平是一個日漸提高的過程。減少老年患者的疼痛及避免靜脈穿刺的失敗是我們的最大奮斗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