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代在發展,科技在進步,醫學和護理也都緊隨其后。如果我們還是生活在自己營造的那個“舒適圈”里,只會讓自己固步自封,眼界越來越窄。自己不努力,又怎么會得到別人的尊重?什么叫舒適圈?以自己為圓心,自己的手為半徑,開始畫個圓圈,你所有需要的東西,都在這個圓圈里。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,手機點點點,什么都能快遞送來,能讓你足不出戶自給自足。這個圈,就叫做舒適圈,是生活“舒適圈”。
生活有“舒適圈”,工作當然也有“舒適圈”。以護理工作為例,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,做著自己班次該做的事情,管理著所分配的病人,風風火火地加藥換水,確保病人在自己的班上平平安安,然后到點下班,日復一日重復這樣的工作狀態,我認為,這就是護理工作的“舒適圈”。不希望學習新的東西,心理上也拒絕新的事物、規則出現,認為自己學習了幾年專業課知識加上多年的臨床經驗,也夠用到退休了。
可是醫學的發展是在逐步向前的,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意愿而停止不前。學習新事物、新知識、新技能,是每個醫務工作者的必備技能,“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”,何況你還拒絕學習,那退的可不是一點點了,差距會越拉越大。
還記得在幾年前,護士為化療病人進行靜脈注射的時候,多么的心驚膽戰。不知你們還記不記得,多少次不停地巡視病房、巡視病人,就怕出現化療藥物的外滲,如果出現藥物外滲,對病人來說無疑又增添了一種傷害,護理上又多了一個不良事件。后來,隨著PICC技術的出現,拯救了化療等病人的靜脈,PICC從新生到成熟,到現在改良技術的變革,都是護理前輩們一步一步探索出來的,如果她們滿足于守住所謂的“舒適圈”,就不會有現在的PICC的成熟技術,不會有被拯救的靜脈。
還是在幾年前,醫院里都是手寫的病歷,不管是醫生還是護士,都是用筆一字一句地書寫著病程記錄、護理記錄單、治療單、出院小結等等,醫生和護士“搶”病歷的事情時有發生。可想而知,面對這樣的情況,留給醫生護士進行治療護理工作的時間勢必會被擠壓,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書寫記錄,哪里還有多余的時間來給病人進行宣教、進行健康指導?
現在,隨著HIS系統的普及,電子病歷已成為主流。病情觀察、治療操作等全部進行電子錄入,發生病情變化及時進行書寫,結構式護理記錄單勾勾選選即可完成,節省了大量的記錄時間,實現了把護士還給病人,讓護士們進入病房,與患者進行溝通、交談,進行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導,還能做到出院回訪完成率100%!如果醫護人員固步自封,不愿意學習新的技能,新的方法,怎么會有這樣的變化?
曾經我們對病人的病情觀察點來源于生命體征、神志、異常情況的出現等,現在呢?Morse風險評估表、Braden評分量表、ADL自理能力評估量表、管道滑脫風險評估量表等等評估工具的出現,極大地幫助了護士們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評估,如果患者評分處于風險系數高的范疇,那么責任護士就要積極做好預防措施,宣教工作執行到位,防止發生意外事故?,F在的理念是提倡意外事故進行上報,然后運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對意外事故進行分析和總結,目的已經由懲罰護士變成幫助護士避免下次發生類似的事件,確保護理安全有序進行。疼痛已經是第五生命體征了,現在疼痛病房的開展、疼痛知識的宣教、快速康復理念的學習并且實施等等,在以前都是聞所未聞的事情,也不曾在課本上學習過。但是現在這些知識我們卻都已經掌握并運用到工作中來了,教會病人進行自評疼痛分數,對患者進行客觀的疼痛評估得出疼痛靜息痛和活動痛,指導患者用藥和復評疼痛工作的開展,都是每位醫生護士通過學習得到的,如果還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舒適圈內,這些先進的理念及知識將永遠不會被掌握和應用。
小時候我們很喜歡看電視動畫片,對里面的故事情節都記憶猶新,可是看見書本知識卻仿佛永遠記不住知識點。那時我就想,如果能把書本知識拍成動畫片肯定能記住不少。現在,這個理想已轉變為現實,現在的視頻教學、各種學習軟件的開發,目的都是幫助學生通過多變的學習形式來最終掌握知識。還記得電影《哈利波特》系列電影么?還記得里面的報紙都是動態的新聞、會自己讀出聲音的信件么?現在呢?打開微信朋友圈,里面的動態小視頻不就是和當年的哈利波特的報紙是一樣一樣的么?這些都離不開科技的發展,離不開智慧的進步。
時代在發展,科技在進步,醫學和護理也都緊隨其后。如果我們還是生活在自己營造的那個“舒適圈”里,只會讓自己固步自封,眼界越來越窄,地位越來越低,真的低到塵埃里。自己不努力,又怎么會得到別人的尊重?